作者:容润笙 赵恬 金杜香港办公室公司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对外援助建设项目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走出去”战略,在世界上形成了具有中国企业“走出去”特色的对外投资策略,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依然严峻,由于投资战略中缺少当地居民利益的考量、对当地环境保护不力、缺乏与当地“利益相关方”沟通等企业社会责任原因而导致的对外投资失败或投入于产出的不成正比,已经成为目前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一. 企业社会责任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必要性

1. 企业社会责任是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的“缓冲地带”

根据迈克.霍普金斯(Michael Hopkins)的著作《星球交易》(Planetary Bargain),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全球化过程中公共社会和私人利益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双方利用企业社会责任将双方的诉求包含其中,以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 —— 跨国公司通过满足当地的社会需求而得到可观的经济回报,而当地社会通过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亦同意上述观点,并且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社会需求的不断拓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而导致跨国公司为满足日益深化的社会责任需要而不断更新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

2.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中国目前对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逐步完善,在国家安全、法律文本、政治风险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是面对劳资关系、人权、环境、腐败和商业贿赂等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挑战,中国企业显得疲于应付而没有“主动出击”。而实际情况中,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已经不可小视,最近的发生在缅甸的案例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在缅甸国会宣布由中缅合作兴建的密松水电站(总投资额为36亿美元)在他的总统任期内搁置,原因为环保人士所担心的“密松大坝和其他计划在伊洛瓦底江沿岸兴建的水利项目将对整个缅甸产生严重的社会、环境及经济影响,特别是对以捕鱼和农业为生的当地居民”。但是,根据承建商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描述,“该电站在地质、安全、防洪能力、环境、经济等方面都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未来该项目的进展如何,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已经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相反,同样在缅甸的万宝矿业公司于近日承诺在项目所在地的村落每年进行100万美元的社会投资,而且承诺一旦项目投产,将年度利润的2%拨给当地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根据当地村民的描述,“最初他们反对此项目 ,但是万宝修建了学校,扶持教育和医疗,并且提供了电力,他们就改变了主意。”可见,在缅甸等新兴的市场,面对西方投资者的竞争,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借鉴西方的经验,合理宣传追求社会回报的行为有利于中国投资者增强对缅甸当地的投资信心。

二. 中国企业面临的企业社会责任挑战

现阶段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大多数属于实力较强、效益较好的优秀企业,他们一来代表国家形象、二来代表企业自身,但是很多企业在开发国外矿产、获得他国资源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他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西方舆论留下了“掠夺资源”、“新国家殖民主义”、“转移落后产能”等诸多口舌。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相关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平衡措施不全面

立体化生态平衡措施的缺失导致了上述负面舆论评价:

首先,项目开工前的环评工作以及生态影响考量结果并没有在当地得到充分宣传和认知,由于第三方评估机构或者国际性民间组织很少参与中国企业主导的项目评估和认证工作,中国企业单方面公布的评估结果自然无法得到当地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次,项目开工后的生态保护措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普遍使用的标准。中国企业目前在境外采取的土地复垦、矿山绿化等生态保护措施基本出于企业自发行为,相关措施的执行以及生态需要恢复的程度缺乏权威性的第三方监督和国际认可的责任标准。

最后,项目完工后的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观察机制不完善。大型基础设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会长时间存在并且不断加深,缺乏预警机制的生态问题大爆发(例如大坝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还是会导致相关责任企业蒙受损失并影响声誉。

2. 利益相关方沟通不平衡

目前,中国企业主要面对的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方主要为:项目所在地的社区居民、消费者、所雇佣员工、当地政府四个方面:

● 当地居民

中国企业“纳于言而敏于行”的做法,对项目所在地的当地居民来说似乎不太管用,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来说,比起中国企业允诺给予当地政府的项目利润,当地居民更加在意其生活的质量水准会不会因项目的到来而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保障可能在世界欠发达地区“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居民并无很高的期望,但“庞然大物”的进入,会使他们有所期待,因为他们觉得这对那些“大公司”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如何处理好当地居民的诉求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成本之间平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修课。

● 消费者

中国虽然是“世界工厂”,为全世界代工产品,但凡是中国企业自己的产品,外人总是表露出“千百个”不放心。目前,中国众多企业开始在境外设立工厂或并购生产型企业,以降低产品出口的经济成本和税收负担,但是外国对中国企业管理机制中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担心着实影响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声誉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例如,在2013年双汇集团收购美国SmithField的时候,美国方面就对中国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表示出担忧,中国的管理理念能否保证国外的消费者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成为目前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又一难点。

● 雇佣员工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员工沟通与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保障员工人权以及促进当地就业;

员工人权方面: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经营管理行为违反国际人权公约或东道国有关人权的法律规定的情形屡见报端,常见的风险有歧视、危害生命安全、反对信仰自由和自由结社、侵犯个人隐私、强迫劳动等。例如2010年9月,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总承包,吉林送变电工程公司分包的电力建设项目发生输电线铁塔坍塌事故,造成5人死亡,其中4名中国人。

促进当地就业方面:中国企业在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往往大量派出中国劳工和中国母公司管理人员,当地人在普通雇员和项目管理层中的比例极低。目前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尚有待论证,但是众多东道主国家已经表达了对当地就业环境的不满,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带来了当地居民的搬迁或移民,而由于基础设施而产生的就业机会又由中方把控,大量的当地待业/失业人员必然导致大规模的抗议和不满。

● 当地政府

很多中国企业在面对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机构时,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商业贿赂和政治压力就可以获得政治层面的支持。但是,商业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一旦公开,只会引来更大的民众不满,本来合作的集权政府也会随时“顺应民意”并另找他人合作。此外,非洲很多地区的执政政府本身就存在政治上的不稳定性,政治环境的变化随时可能对外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 社会责任践行不到位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很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际操作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但是效果甚微,有些甚至为他人做了“嫁衣”。

以教育援助为例,一家中国矿企在非洲开矿,意识到了之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些失败原因,因此大力投入当地社区教育。然而,这家企业只是单纯地投入了建设社区学校,没有跟进学校本身的教育服务。另外一家国外NGO派了几个志愿老师进驻该校,使用英国编写的教材,长期教育当地儿童英国的知识和文化。渐渐地,当地社区居民都以为该学校是英国援建的,而不是那家中国矿企。这最终导致社区投资的低回报,也没有真正让中国企业与当地社区建立起信赖关系。

三. 制定切实可行的“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

1.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部门定位准确

我们可以看到一批中国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但是该类部门在中国企业中作用普遍被边缘化,往往会在企业效益部门面前“低声下气”。

实际上,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本身就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例如设立结合企业自身提点的社会责任投资基金,专门投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或其他具有相同责任观念的企业;制定企业自身的责任管理标准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责任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不得加入供应商或分销商行列,从而在供应链环节控制社会责任风险。

2. 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及时介入

从上文中的案例可以发现,缺少第三方管理和监督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另人堪忧。目前,笔者认为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要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第三方服务需要在公民社会、专业机构以及国家参与等多个方面进行投入。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信息披露标准的不断深化,企业在经济、环境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大多数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整理编写,中国很多企业也在聘请外资背景的咨询机构提供企业社会责任服务。无论是从国有企业信息安全的角度还是国民经济信息安全的角度,中国企业都应注意国外背景企业社会责任第三方商业服务机构利用提供服务的机会采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信息、中国企业企业内部社会责任资料,从而引起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信息安全危机。发展和鼓励中国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咨询服务人才和机构将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走出去”战略特色,可以说,制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企业责任指南为国有、民营企业提供“走出去”企业社责任战略服务将会是中国展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果的又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