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凯章
中国的对外投资已从早期的“并购热”进入成熟期,进入并购交割后的整合、管理和运营阶段。鉴于近期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和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环境,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重组,以适应全球新格局。在此过程中,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势必需要面对管理大型国际公司方面的各类复杂问题,包括处理横跨不同司法辖区的企业跨境不当行为,从轻微的内部违规和道德瑕疵,到严重不当行为,再到刑事犯罪行为(如欺诈、贿赂、腐败等白领犯罪),不一而足。
本文将结合近期的相关案例经验,就如何安排、计划和管理国际白领犯罪调查提供若干实务指引。
防患于未然
公司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反腐败合规计划,并建立举报人举报和保护机制,以便积极主动地遵守适用法律法规。公司可对初期违规行为进行监控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其升级成为严重问题或成为普遍影响整个公司的顽固问题。
具备适当的合规计划还可作为防御或减轻责任的抗辩理由,以减少被起诉时所面临的责任。例如,英国《2010年反贿赂法》项下规定了“充分程序”抗辩理由。在美国,若公司希望援引《海外反腐败法》项下的“疏通费”免责规定(该项规定允许以确保无需裁量的政府例行手续为目的进行的付款),则公司需要具备适当的报告、审批和记录保存制度。然而,中国并不存在与上述英国“充分程序”抗辩理由或美国“疏通费”免责规定类似的规定。
着眼大局
公司应该了解犯罪指控内容和事件背景信息,梳理相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程度对其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会引发刑事责任和法定报告义务的问题,其次是涉及民事责任和赔偿的问题,最后是涉及公司内部违规的问题。
根据上述排序,公司可以制定应对策略,形成妥善的行动计划。公司可以区分行动的轻重缓急,确定适当的调查范围,向严重性最高的问题调配资源。由于白领犯罪具有隐秘性,钱款往来证据和书面记录难以获取,收集证据困难重重,可能导致调查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跨越不同司法辖区的犯罪行为牵涉到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商业文化和语言差异,调查过程可能难上加难。
纠正认知
不少公司有时会陷入误区,认为只有当调查结果证明指控成立且找到“罪魁祸首”时,调查才算圆满完成。这种认知并不正确。调查的目的是查清事实,而不是兴师问罪或寻找替罪羊,也不应该沦为应付内部合规要求的例行公事。
通过开展调查,公司能发现不当行为和违规行为,定位问题根源并根除问题,找出内部合规方面的不足之处,以防相同问题再次发生。调查还有助于公司为日后的警方调查或监管调查做好应对准备,并在发生法律诉讼时保护自身。
组建核心调查团队
公司应组建一支小型的核心调查团队,由法律顾问和(必要时)其他专业顾问支持。调查团队成员必须可靠且独立,不得与调查事项存在牵连,也不与调查对象存在任何可能产生利益冲突的关系。调查团队应直接单线汇报给负责监督调查的核心高管,以保护调查的公正性。调查团队应获得必要的权限和权力,在行使权力时应谨慎和审慎地保护调查的机密性。
在处理复杂的跨司法辖区调查时,调查团队应保持客观立场,并具备匹配的能力和经验。调查团队需做到锲而不舍地收集证据、有条不紊地整理证据;对于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要加以鉴别而非全盘接受,对于碎片化信息要发挥联想力以拼接还原完整信息。在开展牵涉公司高管或不同部门员工的敏感调查时,调查团队需要老练通达。
进行访谈前,应安排好访谈顺序,以便从每次访谈中获取最大价值。通常,中立的第三方证人应首先接受访谈,然后是次要调查对象和相关人员,最后是关键调查对象。访谈人员应该为访谈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访谈问题,基于具体访谈对象及其配合程度制定适当的访谈方法,以实现高效访谈。访谈时间也需要妥善协调,以防止访谈对象相互提醒或串供。调查团队需要对相关犯罪行为的要素具备基本的法律了解,并确保证据的可采性不会在后续法律程序中受到影响(例如当证据系在受到威胁或胁迫的情况下提供)。
保护举报人和证人
举报人举报疑似不当或违法行为通常是冒着极大的个人风险。配合调查的证人也是如此。一旦身份暴露,他们可能会遭到报复、失去工作、甚至面临人身伤害风险。某些司法辖区并不具备针对举报人的法定保护或宽大处理机制。
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举报人和证人需得到相应支持和保护。特别是,他们的匿名要求(有时扩大至监督相关调查的核心高管)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
严格保密
调查的所有方面均应严格保密,不得向核心调查团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第三方和公司内的其他人)披露。信息审查还应遵守数据隐私法和其他法律要求。
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生公开泄密,可能会损害调查的公正性,导致调查难以顺利完成。违法违规人员可能会掩盖其不当行为,藏匿或销毁证据,并相互串通编造不在场证据和统一口径。这将阻碍后续调查的开展,并使证据搜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生公开泄密,还可能会导致公司因负面新闻而蒙受声誉损害,过早引起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注意,并且,如果指控被证明并不属实,调查对象甚至可能对公司提起法律诉讼。
了解可用调查资源
在各项调查中,公司的法务团队均应作为核心成员。他们与公司一起制定调查策略和方法,针对法律风险和法定义务提供建议,进行尽职调查和访谈,与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保持沟通,并处理各类法律程序。公司的会计团队和业务团队也可分别通过财务审计和运营审计发挥重要作用。
公司还可利用其他调查资源。无法通过传统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可由电子取证专家通过暗网进行检索(如数字足迹和财富来源)。电子取证专家还可以进行计算机和移动设备取证,找到并恢复丢失或删除的数据。会计取证专家可以分析财务数据,追查和确定资金流向和资金流动模式。安全专家可以进行现场和电子监控、承包商审计和秘密调查行动。
管理报告义务
若指控涉及严重刑事犯罪,公司有必要了解各司法辖区对此类犯罪行为的处罚(即民事和/或刑事处罚)以及此类犯罪的法定报告门槛(例如,是否仅仅因为有怀疑就必须报告,还是需要确切知道或有合理的怀疑理由)。此后,随着调查的推进,公司需要密切留意相关情况,并定期评估是否达到报告门槛。
报告的优点在于,警方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确凿证据(若存在)的可能性更大。警方拥有广泛的执法权和调查权(例如进行搜查和扣押、讯问嫌疑人、询问证人、获取银行信息和其他财务信息、实施逮捕等),而且他们可用的资源更多,调查能力更强。
然而,一旦上报警方,调查将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公司的掌控。因此,公司应事先计划如何协助警方开展调查和管理相关调查流程,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尽量减少调查对办公和业务的干扰并尽可能保密。公司还应就如何应对不利的公开泄密进行规划,以向其员工、客户和利益相关方作出适当解释,减少对其业务和声誉的潜在损害。
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的下属公司还具有披露任何股价敏感信息的义务。如果举报内容为涉及公司的严重违法行为,则很可能会触发上述义务,公司在调查过程中的保密能力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结语
由于科技的迅猛进步和普及、现代商业的全球化以及国际调查过程中各司法辖区之间的差异,跨境白领犯罪的调查难度越来越高。公司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背景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调查的成功率,同时保护公司的合法利益,降低公司的潜在商业风险和其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