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欣 刘汝嘉 王丹阳 蒋佩铃
财产保全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其制度目的和功能定位在于及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防止生效判决难以执行。近年来,随着保全申请费用的降低及形式多样、便宜低廉的担保方式的出现等,财产保全申请数目大量增加。而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财产保全申请的审查规定并不明晰,财产保全的实施过于宽泛,逐步偏离制度设置本来的宗旨目的。以财产保全裹挟对方当事人意愿被迫和解甚至恶意保全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并不鲜见。作为错误保全的重要救济途径,财产保全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数量大幅增长,但囿于规范之原则、实践之争议,实际效果差强人意。本系列文章试以近年来财产保全赔偿诉讼的实践样态为基础,以财产保全错误的审查困境为切入口,通过对裁判观点的梳理、现有保全救济体系的反思,就保全各阶段救济途径的选择、提起相应救济措施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当事人应如何合理运用财产保全制度、证据规则等,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出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