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守志 顾嘉 金杜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

第二部分 程序篇

五、 庭审(Hearing)

庭审是境外仲裁程序中的最后环节。根据案情的复杂程度,境外仲裁庭审时间从数天到数周不等。我们经历的“保密协议”争议境外仲裁庭审时间通常为两个工作周(十个工作日)左右。

庭审地点既可以安排在仲裁地(例如,伦敦或香港)的某个酒店会议室内,也可以选择在国际仲裁庭审中心的庭审室里。例如,在新加坡,麦克士维尔国际仲裁中心(Maxwell Chamber),就是专门为仲裁庭审而建的设施,在亚洲乃至国际仲裁圈,都颇为知名。

广义的庭审程序包括三个阶段:(1)庭前阶段(Pre-hearing);(2)庭审阶段(Hearing);以及(3)庭后阶段(Post-hearing)。三阶段工作各不相同。

1. 庭前

庭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1)准备书面开篇陈词(Pre-hearing Brief);(2)准备技术专家陈述PPT;以及(3)培训证人。

书面开篇陈词

在庭审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例如,两周),仲裁庭一般要求双方当事人提交书面开篇陈词,对庭审前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一份优秀的书面开篇陈词,案件事实叙述清楚,法律观点明确,引述事实证言、专家报告和书面证据能恰如其分地阐明本方立场。

在“保密协议”争议境外仲裁中,中方在书面开篇陈词中,至少要阐述如下几点:

其一,通过自主研发,或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形成了自有技术。

其二,中国自主技术与外国技术信息在工艺流程、核心部件和基本性能上有重大不同。

其三,通过比对两家技术文件所找到的相似点,可以进行合理解释,即中方技术文件上的相似点来源于公知信息或其他合法来源。

其四,其它尚未提供合理解释的技术相似点,仅属于技术工程解决方案或图面画法上的相似,不具有太多技术含量。

其五,假设判定有责,仲裁庭应根据中国当事人提交的“定损报告”确定损害赔偿金额。

书面开篇陈词,主要由律师负责起草。在开庭时,书面开篇陈词可以作为出庭律师进行口头开篇陈述(Oral Opening Statement)的基础。

技术专家PPT陈述

“保密协议”争议境外仲裁由于牵涉复杂的技术内容,因此在庭审第一天,仲裁庭通常会希望双方的技术专家,以PPT形式进行口头陈述,帮助仲裁庭理解争议的技术内容。这实际上是技术专家给仲裁庭进行“技术扫盲”的过程。

中方聘请的技术专家,一般应在PPT中陈述如下内容:

第一,该技术具体内容是什么?在工业中有哪些应用?

第二,该技术分成几个工段?每个工段又分成几个部分?

第三,该技术中的核心部分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核心部分?

第四,在该技术中,哪些部分属于核心工艺?

第五,在该技术中,哪些部分属于技术工程解决方案?

第六,在该技术中,哪些部分属于图面画法?

第七,哪些属于公知信息?与案件相关的公知信息有哪些?

技术专家在PPT陈述中,应努力做到以独立专家身份,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较为通俗的语言进行陈述,帮助仲裁庭理解复杂的技术。技术专家的陈述应客观、翔实,多用图片、数据等事实说话。

培训证人

大多数中国证人对境外仲裁庭审程序知之甚少,对于如何当庭作证也没有太多概念。培训证人因而成为庭审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证人培训的目的是,让证人了解境外仲裁庭审程序,熟悉自己的证言和书面证据,提前感受“交叉盘问”/质证中的对抗性,从而消除对庭审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证人经过适当的庭前培训后,不仅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作证职责—帮助仲裁庭客观、真实、全面地了解案件事实,也能在庭审中直接明了地回答问题,提高了庭审的效率。

在我们经历的“保密协议”争议境外仲裁中,我们在庭审前与证人见面,重点开展如下三项培训工作:

第一,向证人介绍境外仲裁的庭审程序特色。境外仲裁庭审的“重头戏”是“交叉盘问”/质证,即一方律师围绕对方证人提交的事实证言/专家报告和书面证据,向对方证人提出与争议焦点有关的问题,希望通过盘问打击该证人的可信度,减少其证言的证明力。

我们建议中国证人在“交叉盘问”/质证中,一方面要紧扣自己的证言和书面证据,客观地陈述事实;另一方面也要与对方律师“斗智”,尽量保护自己证言的可信度不被削弱。

第二, 向证人解释各自证言的证明要点和在整个案件答辩中的角色。通过这项工作,我们让证人了解证言的证明要点,让他们在庭审中具有方向感,知道对哪些问题进行重点陈述,对哪些观点进行重点防守。同时,我们也让证人了解其证言和本方其他证言之间的关系,明确在案件答辩中的角色,让他们对于案件事实“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第三, 在证人熟悉自己的证言和书面证据后,对其进行模拟“交叉盘问”/质证。我们要求证人认真阅读自己的证言和书面证据至少三遍。在培训中,我们将扮演对方律师,围绕该证人的事实证言和书面证据,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模拟“交叉盘问”,让证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庭审中的“对抗”氛围。之后,对于证人在“模拟交叉盘问”过程中的回答内容和风格,我们进行点评并给出具体建议。

待续:“保密协议”争议境外仲裁的法律与实务(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