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马克 Ray Black 金杜律师事务所外商投资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在全球化中获益颇丰。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巨头。

然而,在最近的十年里,有一个小国家也在谋求着自己的转型发展。以色列,一个“友邻关系”不是那么和谐,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技术创新发电站。正如谷歌总裁Eric Schmidt所说,以色列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重要高科技中心。

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两个截然不同却都让人充满敬畏的国家很可能找到广泛的可合作领域。与此同时,他们也一定在为此积极备战。

创新能力:中国需要——以色列拥有

中国的领导层已经意识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型经济。中国当前的五年规划(2011-2015)和中共十八大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创新,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中国已经不再忽视技术。据估计,目前中国每年在科研方面投入近2000亿美元;在过去的20年中,每年的科研支出都以年均12%的速率增长。因为中国正努力从“制造经济”逐步转向“智造经济”,很可能遇到与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繁荣时期相同的问题,成为限制制造业继续发展的瓶颈。然而,这次中国没有重蹈覆辙,而是采用了创新科技而非从海外采购钢铁、煤炭等原料来应对危机。

制造巨头

在为世界创造物美价廉的产品方面,中国公司无疑是世界的一流选手。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外国的评论员们多半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拥有了专业生产技术并紧跟创新步伐,中国制造商才能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但是,擅长生产这种价格低廉,质量还过得去的产品策略,并不能使中国在下一阶段的世界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在下一轮的挑战中有一席之地,中国需要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赋有创造力的制造者。

创新浪潮正在席卷中国,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付诸行动的还是大规模的公司。比如说,知名中国公司华为(仅次于爱立信的世界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正在努力创新,同时,那些大的跨国企业,像诺基亚、宝洁、通用电气等等都已经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但是,这些活动并不能满足中国公司对真正意义上创新技术的渴望。因为种种原因,仅仅靠国内市场的供应来解决中国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渴望在中短期内都是不可能的。

以色列:生产的侏儒,创新的巨人

以色列高质量的创新资本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人均数据,它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的:

• 版权登记

• 研发支出

• 高新技术从业人员

然而,人口总数只有800万,还有一个关系不和谐的邻居,这些局限因素使以色列没能成为一个主要的制造中心。一般来说,以色列的高新技术企业都会去美国或者,层次低一点的欧洲,去寻找资金来源和潜在的收购者。

然而,以色列的人口只有800万,而且邻里关系冲突四起,它很难成为一个大型制造业中心。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以色列的新兴企业应该将目光投向美国或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欧洲国家,将他们培养成为资金支持者和潜在客户。

当高新技术国遇上买手国

让资金做主

最近这些年,中国的海外投资迅猛增长。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买方国”。中国省一级的国有企业和私企都越来越对购买海外技术感兴趣——以色列正拥有中国需要的技术。

“中国已经有足够的能力”

有趣的是,许多中国企业都更愿意购买或受让某一技术在中国境内而不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专有权利。的确,13.5亿人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长的“待发展清单”,中国市场已经大的足够满足大部分公司的野心。

政治支持

中国和以色列已经都认识到对方的突出优点和经济状况。以色列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到“以色列擅长于创新和技术转让,中国擅长于大规模制造和技术升级”。在2013年11月8日举行的以色列商务会议上,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

这些年来,中国和以色列的政治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色列直到1950年1月9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国在1992年才与以色列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那些年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持有以色列护照的人甚至不能进入中国。尽管曾经有过不愉快,两国之间还是有开展多方合作(包括军事合作)的经验。

近些年,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来促进经济合作。2013年,中国和以色列签订了促进出口和贸易的双边协定。

热门领域

中国对以色列技术感兴趣的热门领域:

• 环保                         • 医疗设备                                 • 3D 打印

• 农业公司                  • 制药                                        • 机器人

• 太阳能                     • 在线媒体                                  • 清洁技术

• 安保                        • 5G 网络                                   • 工业技术

• 防护

发展趋势不明朗

虽然中国在以色列的投资数额的确在增长,但是媒体报道的数字似乎夸大了实际的成交量。截至目前,已经成交的大笔交易似乎都是针对拥有成熟技术的成型企业,比如说,Afimilk 奶业技术公司和韩氏激光技术集团收购了Nextec技术集团,复星收购了飞顿激光,中国化工收购了Makhteshim Agan,以及光明食品集团拟收购Tnuva食品工业。也有可能是因为很多技术转让交易没被注意到,但更为可能的是,这种趋势尚未成型。

美国梦••••••以色列梦••••••中国国情

1931年,James Truslow Adams把美国梦定义为“每个人拥有同样的机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作为,来实现更好、更富足、更美满的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以色列梦似乎就是,在一家将来会因被收购而成为美国公司的高新技术公司工作。然而,在购买高新技术公司方面,中国的国情是,收购交易完成之后,员工也会逐渐离开。中国投资者在收购高科技公司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海外雇员的流失。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公司可能会采取以下策略:继续购买成熟的以色列企业;购买战略性股权;加入合资企业来开发不成熟的技术;战略性地投资于风险投资基金。举个中国公司战略性投资于不成熟技术的例子,“WBP投资合伙人”是一家风投公司,它集资了5000万美元来投资于以色列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生命科学、医疗设备、绿色技术、电信、在线媒体和工业技术等方面的高科技企业,意图日后进军中国市场。

尽管许多以色列人本能地把美国或者欧洲作为他们的出口市场。然而,在考虑购买以色列技术时,许多中国公司着眼于的仅仅是中国的国内市场(至少在初期是这样的)。目前已经有许多这样的案例,中国公司只愿意购买中国范围内的专有权利。一般来说,对于一项技术和和它的应用,中国就是最大的市场。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尽早注册,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

一贯以来都是这样的,只要“中国”这个词和外国技术放在了一起,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心就不远了。对于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以色列的高科技企业的担忧是合理的。中国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始终是个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以色列公司要采取充分的措施来保护他们在中国的技术(通过注册专利,保护商业秘密和商标),同时,要挑选合适的伙伴来合作。一个长期的中国盟友不仅仅是技术转让上的合作伙伴,而且是能帮助在中国境内保护这种技术的合作者。

中国的领导层已经开始意识到,由“制造”经济到“智造”经济的转型需要杜绝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而在这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最近的一项是修订了商标法。然而,中国的现状——庞大而分散的制造业,激烈的竞争,都意味着解决知识产权侵权这个问题仍需要些时日。一旦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需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步伐就会加快,但这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以色列和中国的合作也会促进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进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结语

总之,一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却缺乏制造业资源、市场狭小的国家和一个制造业发达却创新能力不足的国家之间的合作意义巨大。

中国和以色列都意识到,它们是高度契合的,也都在强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正如Benjamin Netanyahu所说,以色列和中国是“两个既有辉煌历史又有苦难过去的民族,都会在未来崛起”。

然而,以色列公司也必须意识到,中国的买家并不想成为“冤大头”,中国投资者需要理解他们在买什么,也需要确定他们买的那些智力成果在交易结束后仍然有用。以色列公司要明白中国公司的需求和他们决策的过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可以预见,一旦以色列的专有技术和中国的制造业相结合将会所向披靡。当然,最终的胜利还需要双方彼此的精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