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卫东 金杜律师事务所公司业务部

 

1. 折腾换架构 企业在境内融资/上市和境外融资/上市之间摇摆,有时会产生拆除红筹架构(红筹回归)后,又需要重新搭建红筹架构的情况。由于涉及境内投资人股东换到境外去持股,重建红筹架构通常比拆红筹更复杂,成本更高。

 

2. 创始人 创始人切换到海外架构中持股,方法比较直接,只要他持有境内公司股权,就可以设立海外SPV并办理37号文外汇登记。目前最普遍接受的可以办理登记的架构仍然为VIE架构,直接持股架构办理初始登记仍然比较困难。

3. 人民币基金/境内投资人ODI出境 红筹回归时,常常引入人民币基金等境内投资人接手外币基金持有的公司股权。重建红筹架构,境内投资人要么套现退出,要么切换到境外架构中继续持股。如果继续持股,最直接的方式是办理境外投资手续后,以境内“退出”的现金对价购汇出境认购开曼公司股份。

4. 人民币基金/境内投资人间接切换 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境外投资手续,就需要考虑间接切换到境外架构的途径,比如,通过已有的境外子公司以名义价格认购开曼公司股份,或分拆境内股权到个人,并就每个个人持股SPV办理37号文登记,或由平行的外币基金接盘等。视项目具体情况,方法多(qian)种(qi)多(bai)样(guai)。

5. 海外投资成本 在资金无法出境或海外没有资金流转的情况下(这也是大多数案例中遇到的状况),投资人股东只能以名义价格认购开曼公司股份。投资人股东自然会惋惜境内投资成本与名义价格之间的“税基损失”。然而实际上,名义价格认购开曼股份并不必然导致税基损失,因为税基金额可能存在多种认定方式,投资人认购价格只是其中一种。

6. 员工持股平台切换为期权 境内公司进行员工激励,通常以有限合伙企业作为员工持股平台,员工通过持有合伙企业财产份额间接获得境内公司股权。在重建红筹架构时,由于员工难以办理外汇登记,所以直到上市仍无法在境外公司持股,从而多数情况下员工股只能切换到境外以期权形式继续保留。

7. 切换为期权的注意要点 境内股权变为境外期权的切换,可能被认定为终止老的激励方案而发放新的激励期权,从而发放期权时按照最新的、更高的公司估值扣除管理费用,影响公司利润。为了避免这一点,保持境内外条款本质上一致是关键。实际的可行性需要审计师确认。

8. 并行融资 在重建红筹架构的同时,公司可以进行新一轮融资。但要注意协调重组和融资进程;从公司和现有投资人角度,希望在签署VIE协议当天或之前完成融资交割,把清理境内公司股东的重组步骤放在融资交割后完成;从新投资人角度,则可能希望在重组全部完成后进行融资交割。

9. 税负和重组过桥资金 重建红筹架构,税务筹划和所需过桥资金来源大方面上决定了重组方案的制订,包括投资人股东从境内公司清退时的定价、税负和资金来源;境内员工持股平台清退时的定价和税负;境内投资人股东套现退出的税负,等等。

10. VIE架构的调整 重建VIE架构时,可以通过转让交易将当初拆除VIE架构时的WFOE从内资公司重新变为WFOE,并为新VIE协议的签署方。如果重建VIE架构时用新设立的WFOE作为VIE协议的签署方,则要考虑将关键资产、外资不受限制的业务和相关业务的高管和员工转移至WFOE,以充实WFOE的业务实质,使得集团转让定价安排具有合理性,并且在上市时更好地保障海外投资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