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淼 金杜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组  

本文分两部分刊登, 2011年8月8日金杜法律博客(Chinalawinsight)刊登的了本文的第一部分。文章第二部分将继续对《投资并购交易中需要警惕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解读。

五、并购行为对被收购方知识产权相关协议的影响

 在投资并购的尽职调查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投资及并购行为对一些知识产权权利可能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许可协议可能产生的影响。常见的情形有,收购导致触发控制权变更条款,从而可能影响协议的效力;或者协议原有的一些条款可能造成收购主体未来业务经营的妨碍。

案例五:某跨国公司拟整体收购另一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移动通讯业务部门。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被收购方曾与一国有企业签订一份许可协议,将该业务部门的核心技术许可该国有企业在中国进行排他性地使用,且承诺将不会将此技术在许可地域内转让或许可给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律师应与收购方管理团队进行及时沟通,了解该公司的业务架构,明确收购方拟将收购获得的技术转让给收购方在中国的其它主体进行实施和管理。因此,应建议收购方在签署交易合同之前,由被收购方与被许可的国有企业协商修改许可协议,以保证交易后业务能够按计划运作。

以上案例中,如果不能及时在尽职调查中发现和解决上述问题,则可能造成收购方在完成收购后发生违约的法律风险。

六、并购后知识产权资产的移交和转让

在资产收购的交易中,知识产权资产的移交和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有时,即使是在交易文件中进行了相关约定,仍可能在后续的履行过程中产生问题。

案例六:某企业收购了一个著名的从事儿童早教特许经营企业的相关特许经营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培训课件、教程等。协议中列明需要进行相关知识产权资产的移交和转让,并通过清单方式进行列举。但是,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因为清单上仅仅是简略列明了移交的标题内容,双方对此的理解又有较大偏差,遂发生争议。

通常,如果被收购的知识产权资产涉及商标、专利、已登记著作权的作品等,移交和转让过程会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涉及的是一些没有相关权利凭证的专有技术、未经登记的著作权作品等,则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都最好在尽职调查阶段就能在双方间达成共识,并将这些无形资产的载体加以明确。

七、知识产权资产转让过渡期的安排

对于经过登记的一些知识产权资产,虽然在移交和转让过程中比较简单,但却要考虑完成移交和转让的时间问题。例如,目前我国完成一个注册商标的转让手续可能需要10~12个月时间,完成一个专利或专利申请的转让手续需要1~2个月时间。并购交易双方还需要考虑在这一转让过渡期内,如何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在此期间内能够顺利享受和执行该等知识产权。

八、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及责任

在进行产业收购的时候,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评估和分析是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寻求收购目标,拟将其作为全球生产基地,其产品可能销售到中国之外的更多市场。这就不得不慎重评估被收购对象目前经营中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以避免今后发生重大损失。

案例七:一家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成功投资一家国内某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该企业所在领域属于新兴市场,企业本身又系龙头企业,前景十分看好。然后,就在上市准备阶段,该公司突然被控专利侵权,原因是该公司所使用的一项主要技术系通过许可方式获得,而许可方认为该公司超过许可范围将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未按合同要求公开其财务资料供审计,且并未按照合同约定足额缴付许可费。由于双方达不成一致,遂陷入旷日持久的纠纷,而上市日程也因此一再推迟。

投资银行、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通常并不热衷于进行非常详尽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因为其投资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并不谋求长久经营。然而,随着拟上市公司的知识产权门事件愈演愈烈,证监会对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和谨慎。以上例子恐怕将不再是偶然发生的个案。

案例八:一家国际知名的制药企业拟收购某公司新近研发出来的新药成果。由于知识产权是收购的核心资产,该制药企业委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知识产权调查,其中包括对于现有专利的检索和拟收购技术的不侵权分析。通过专利分析发现,虽然该新药成果具有世界范围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但是其实施却依赖于几个在先专利,即,其为几个在先专利的改进成果,如要进行商业化生产,必须获得几个在先专利的实施许可,或等待其到期失效。但是,这几个在先专利仅在中国、欧美等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经过多轮内部论证,该企业最终决定仅购买该技术在东南亚某区域的许可,在该等地域内几个在先专利并未进行申请,不需要购买许可,可以立即投入商业运营。

在上述案例中,知识产权律师不仅可以协助客户发现收购中可能存在的侵权风险,并且可以根据其商业目标尽量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结语

在活跃的收购兼并活动中,知识产权资产常常因其无形性而成为一个容易忽略或引发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能在尽职调查阶段就被发现并加以妥善解决,就能避免很多事后的纠纷和争议,并为企业节省处理纠纷和争议而产生的巨额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