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俊峰,甘雨来,黄凰 金杜律师事务所 争议解决部
前言
七月骄阳红似火,企业合规热点多。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近期频频出台一系列的新政策,新法规。在剧烈的变革时代,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存,在资本、运营、战略等领域不断创新的同时,“合规”也日益成为一个企业能否良性成长的重要“内功”。金杜合规团队在本月将针对反商业贿赂、反垄断、贸易和关税、劳工就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税务、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等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解读。合规千头万绪,金杜一站到底。
股市震荡,危机频现
2018年上半年,A股熊市来袭,沪深股市纷纷下跌,持续低位震荡走势,沪指收盘点位创两年半新低,深成指创2014年12月以来新低,即三年7个月新低。
据wind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全球16个主要股指中,深证成指上半年累计下跌15.04%,排名倒数第一,上证综指上半年累计下跌13.90%,排名倒数第二。
上半年,沪深两市总计有2930只个股下跌,其中117只个股遭遇“腰斩”,跌幅超过50%;1657只个股的跌幅在20%到50%之间;731只个股跌幅在10%到20%之间;425只个股的累计跌幅在10%之内。
在此轮股市震荡中,不少大股东面临股票市值缩水,信贷资金收紧等一系列困境,一些大股东已有切身体会。
追本溯源,危机缘由
沪深股市大跌,股票质押风险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根据上交所公告,沪市股票质押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181%。根据深交所公告,深市股票质押平均(按质押市值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23%。目前,两市股票质押市值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维持在200%。
虽然股票质押风险有被夸大之嫌,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均表示对股票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是,由此引发的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
谨慎操作,应对危机
针对高杠杆高质押率的大股东,在此轮股市震荡中,稍有不慎,危机一触即发。主要有以下危机表现。
1.强制平仓危机
近日,中信证券已通过集中竞价等方式,对多家大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进行强制平仓。
在国内股市动荡,股价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大股东股票质押一旦触及平仓线,质权人为降低风险,往往会要求大股东及时补充质押、提供房产等其他担保或者部分还款,一旦无法履行,那么将面临实际违约,被强制平仓的危机。
一旦陷入平仓危机,大股东应对积极沟通,及时说明情况,积极通过出售资产、引进战略投资人等多种方式,化解平仓危机,避免强制平仓给双方带来“双输”。
同时,股票质押平仓也需要遵守减持新规,即“90日内通过竞价交易至多减持总股本1%”以及大宗交易所的股票“半年内不得减持”的规则。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股份还需要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减持计划。
2.控制权转移危机
大股东一旦出现股票质押爆仓或高比例质押情况,一旦被平仓,可能会造成公司控制权易主,或者为了应对危机,采取出让部分股权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也会导致在资本博弈中控制权易主。
因股价下跌股票质押导致控股权转移同样需要遵守减持新规,对于可以通过集中竞价处置的股份,对于5%以上股东、董监高以及因非公开发行等而持股的特定股东进行违约处置的,仍需要遵守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规定中关于减持时间、比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法律危机,不容忽视
大股东在面对股价下跌背景下的股票质押引发的系列危机,除前述谨慎操作、合理应对危机,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潜在的法律风险。谨防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此过程中,重点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法律风险:
1.信息披露问题
由于近期上市公司债务风险爆发,股东股份被平仓风险凸显,无论是深交所抑或上交所均多次就上市公司控股权转移等事宜发函询问。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应就控股权转移的资金来源、履约能力、上市公司业绩真实性等事项及时予以披露,及时回复问询,配合监管调查。谨防因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所引发的行政、甚至刑事法律风险。
2.操纵证券市场问题
面对股价低迷的市场状况,有些大股东选择将资金投入二级市场拉抬股价,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以“市值管理”名义拉抬股价提升市值,大股东在“自救”时需要注意具体的操作行为,稍有不慎也可能面临被认定为操纵证券市场的法律风险。
3.内幕交易问题
不少大股东选择的是质押式回购的融资渠道。一旦将大股东的质押融资行为,与其他业务混到一起,或者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相结合,则将大大增加内幕交易的法律风险。
危机面前,大股东你准备好了吗?